您现在的位置: 外耳道炎 > 疾病案例 > 耳鸣是人老了听力不行了不,你可能忽略了这

耳鸣是人老了听力不行了不,你可能忽略了这

“滋~滋~滋~”

“吱~吱~吱~”

......

耳朵里“知了”叫不停,

嗡嗡嗡、嘶嘶声乱响,

难以安宁,心烦意乱。

人到中老年

常会出现“耳鸣”现象

很多人都被认为这是正常的

听力衰退或老年性耳聋。

扰耳鼻喉科医生有三大顽症,即耳聋、耳鸣和眩晕,其中耳鸣更是难中之难。

随年龄增长耳鸣的发病率越升越高,有研究表明,18岁以上成年人的耳鸣患病率为14.7%,其中1.2%属于严重耳鸣,65岁及以上人群耳鸣患病率近30%。

在我国,老年人耳鸣患病率超过30%,以此估算,我国有近万老年人正在饱受耳鸣的折磨。

为什么会出现耳鸣?

大多数耳鸣在发生之前都有工作劳累、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不足或者噪音接触等诱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激增,如果自我调节不佳,加之情绪紧张、熬夜失眠,就容易出现耳鸣现象。长时间戴耳机在嘈杂环境下听音乐,经常出入迪厅、KTV、射击场等噪音比较大的场所,也会引起耳鸣甚至听力下降。

耳鸣让人痛不欲生

一位患者在网上这样讲述耳鸣的痛苦经历,引起众多病友共鸣。

“我是一名耳鸣患者,两年多来耳朵一直嗡嗡响,晚上尤其严重。因为耳鸣,我心里很烦躁,整晚整晚的失眠,白天整个人都没精神,没办法好好上班……”

耳鸣症状,大致分为两种:

#01

主观性耳鸣

即大脑幻想的声音,如电流样、蝉鸣样、鼓声、吹风样等千奇百怪的声音,甚至有患者觉得脑中有拖拉机的声音从早响到晚,事实上这些声音并不存在。

#02

客观性耳鸣

即听到身体内各种各样的声音,如肌肉痉挛、牙齿碰撞、血液流动的声音。正常情况下,大脑会忽视这些声音,但因为某些原因,这些声音的频率发生改变、变得更强,或大脑对声音的敏感性发生变化时,人就会感知到这些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

耳鸣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可由众多疾病引起或是其伴随症状的一种。

耳鸣本身并无实质性危害,很多人都出现过,多数是一过性、暂时的,但如果一直没有缓解改善,会严重影响生活,例如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甚至抑郁。

长久耳鸣会不会引起耳聋?

耳鸣本身不会导致耳聋!耳鸣并不是引起耳聋的直接原因。当耳部患上某些疾病时,耳聋和耳鸣可能会相伴发生。例如,突发性聋患者,可以伴有耳鸣。梅尼埃病患者除了发作性眩晕和波动性听力下降以外,也可能伴随耳鸣的波动变化。耳鸣可以在耳聋之前、同时或之后发生。耳鸣不是“敌人”,有时可作为一种警示信号,而耳聋的原因仍然是疾病本身。切不可轻信“鸣久必聋”而平添烦恼。

世界卫生组织将耳鸣危害分成四个方面:

01

精神问题

研究证实,耳鸣患者中有48%~60%存在抑郁,且抑郁、焦虑的程度与耳鸣严重程度相关。伴随耳鸣的常见精神疾病还包括社交和特定事物的恐惧,以及适应障碍。

02

听力下降

首发症状往往是听力下降和耳鸣;耳鸣表现为高频音,耳鸣的声音有时经常变化,出现一段时间有时会自行消失;耳鸣可为间断性,也可为持续性的;耳鸣十分顽固者,到听力完全丧失时,都有可能还存在。

03

睡眠障碍

包括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和早醒。临床上耳鸣患者最大的困扰就是睡眠障碍。超过一半患者难以入眠,而且睡眠不好反过来还会加重耳鸣。

04

难以注意集中力

一些病人反映,阅读或工作等活动会因为耳鸣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困难。

5个“伤耳”习惯要少做

01

掏耳朵

由于耳道皮肤比较娇嫩,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丧失。

02

擤鼻涕

有的人甚至用力擤鼻涕到耳痛才罢休,鼻涕从气道跑到别的地方,直接使耳内压力改变,很可能会将部分鼻涕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

03

打喷嚏

有的打喷嚏下意识的捂住嘴和鼻子,其实这样做并不好。因为人的咽部与中耳鼓室之间有一个咽鼓管,它维护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打喷嚏时用手或纸巾轻遮口鼻即可,如果用力捂紧口鼻,会使鼻部压力增高,细菌、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

04

用耳机听音乐

我们的内耳有2万个纤弱的感觉神经细胞,使我们能感受到声音的美妙,然而它们又非常脆弱,经不起噪声长时间“折腾”。由于在地铁、公车上环境嘈杂,为了听清楚耳机里的声音,人们会不自觉地把音量调大,殊不知这正是造成听力慢慢下降的一个原因——近距离高分贝的噪声会造成人内耳的毛细胞损坏甚至死亡,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这样的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05

过量饮酒

长期、过量酒精刺激后耳部主要会出现耳朵发闷发胀、突发性耳聋等情况,导致听力受损。

出现耳鸣应该怎么办?

出现耳鸣,不要惊慌,当然也不能置之不理,最医院就诊,按医生的指导进行耳部体检和听力检查。

通过检查结果帮助判断耳鸣的声音可能来自外耳、中耳还是内耳。不伴有听力下降的耳鸣多是由于生活中的“不注意”,例如劳累、情绪等因素引起,需要及时调整。新发的不伴有器质性病变的耳鸣,多数通过正规的治疗能消失、缓解和控制。

就诊的重点在于仔细鉴别,寻找病因或者诱因,针对病因和诱因进行治疗指导,减轻耳鸣对生活的影响。在这里需要医生给予鉴别和指导,更重要的是患者的积极配合和自我调整。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

远离噪音:在噪音环境下暴露时间过长,不知不觉中产生内耳神经之伤害而发生耳鸣。

严防巨大音响:戴耳机及随身听、鞭炮、摇滚音乐、迪斯科及电器音响等,会因机械及音响振动波等而振伤内耳神经细胞造成耳鸣及重听。远离发声源如大喇叭及戴耳塞等,都可减少伤害的发生。

严禁喝酒:酒精随血液慢慢滞留在内耳腔,会破坏最敏感及脆弱的内耳神经,造成耳鸣及重听等症状。

不得暴饮暴食:大鱼大肉导致高胆固醇及高血脂症,血管因而阻塞而循环不良,造成内耳新陈代谢受阻,而引起神经破坏及萎缩。

避免工作压力大:用脑过度,缺乏休息,病人中有许多是工程师、会计师、计算机设计师或是主管人员,常有因工作过量、业绩挂帅等压力下,致易引发耳鸣及眩晕症。

定期监测听力:避免用力挖耳、擤鼻,发现问题尽早就医。

科学技术如今这么发达

很多疾病症状都可以得到

治疗与控制

要乐观对待疾病

积极寻找方法解决

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有很大帮助

医院耳鼻喉门诊咨询电话

—/

往期推荐

Previous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zuo.com/jbal/1395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