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位患者捂着右耳急匆匆地走进诊室,惊慌地说:“医生,快帮我看看耳朵。今天在家用挖耳勺掏耳朵,结果掏出血了,现在耳朵里面痛,还有血流出来,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影响听力?”
医生采用电耳镜检查,确定只是外耳道损伤导致的出血,鼓膜完整,进一步完善了听力测试,听力是正常的。最后医生提醒他不要担心,给他开了几天的药物预防感染,并叮嘱他一定要保持外耳道干燥,不能再自己掏耳朵。
很多人以为掏耳朵是爱干净的表现,其实,并不是。在掏耳朵这个不自觉的行为上,掏耳朵的方式和次数都是有一定讲究的,太频繁反而不是好事。
为“耳屎”正名耳屎在医学上有一个文艺的称呼——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正常分泌物与灰尘、皮屑混合而形成的。
分为干性与油性两种:一类是干性耵聍,另一类为湿性耵聍。
大部分人的耳屎是干性的,呈片状存在于外耳道内。
有些人的耳朵油脂分泌特别旺盛,所以分泌出的耳屎就油油的、比较粘稠,有的凝聚成团,有的会流出耳外,俗称「油耳」。
无论是干性还是油性耳屎,都属于正常现象。
小“耳屎”,大作用对于耳朵来说,“耳屎”其实是耳朵的保护伞,比如:
1)耳屎富含油脂,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性膜,赋予外耳道抵抗细菌、病毒侵害的作用;
2)耳屎所含的油脂能滋润外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茸茸的细毛和富有黏性的耳屎,能阻挡由外界吹进来的尘埃颗粒,挡住昆虫进入外耳道。
另外,耳朵不小心进水时,耳屎还可以阻挡脏水的侵入,并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发生。
3)耳屎使外耳道空腔稍稍变窄,对传入的声波能起到过滤和缓冲的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
此外,富含油脂的耵聍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保证耳道深处的鼓膜不致变干,从而使鼓膜处于最佳运动状态。
掏耳有风险,动手需谨慎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刻意去清理耳屎的。一方面,我们的耳朵有一种自洁功能,那些小块耳屎、皮屑等等可随着我们开口说话、咀嚼以及头部的活动而自行掉到耳外,不会引起外耳道堵塞。
另一方面,耳道内的菌群有自己的生态平衡,如果过多人为地去干扰、去掏耳朵可能会造成外耳道疼痛、瘙痒甚至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发炎。
频繁的掏耳可能使外耳道局部受到刺激反而造成耵聍分泌过多,若一不小心捅破耳膜,可能会引起感染,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
掏耳朵的正确打开方式医生建议选择滴耳剂,如过氧化氢、婴儿油、甘油、矿物油等,将1-2滴滴入耳道内并保持1-2分钟,每日两次,睡前滴耳最佳。通常耳垢会在两周之内自行排出。
如果采用以上办法仍无法排除耳垢,或耳垢导致了疼痛或听力丧失,医院请求专业帮助。
所以,快放下手中的棉签,耳朵不是你想掏就随便能掏的!有耳垢是正常的,因为它是耳道内膜的最佳保护屏障,千万不要再嫌弃它啦!
什么情况下需要掏耳朵?当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这种情况称为“耵聍栓塞”。当耵聍栓塞形成,轻则会出现瘙痒,重则会出现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不适。若耳朵进水后则会导致症状加重,并且易于引发感染,导致外耳道炎,甚至中耳炎,出现耳痛、流脓等不适症状。
因此,当您出现上述症状时,医院向耳鼻喉医生寻求帮助,确定问题的原因,若是单纯由于耵聍栓塞所致,由耳鼻喉科医生帮忙将耵聍取出。若耵聍质地较硬,或者嵌顿在外耳道内,则需先用耵聍液(例如碳酸氢钠滴耳液)滴耳软化耵聍,数天后通过外耳道冲洗将耵聍冲出。
无论何种耵聍,耳鼻喉医生都能专业对症处理,并且更加安全。
推荐阅读:提醒!久治不愈的咽喉异物感、声嘶咽痛、痰多咳嗽,病根可能是它!家长们注意了,孩子鼻腔异物紧急救护,反应迟缓小心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