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3日是第21个“全国爱耳日”,小朋友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有没有保护耳朵呢?
呵护●倾听
一、爱耳日的由来:
我国存在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的问题,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委员针对这一现实进行提案。卫生部、中国残联等下发文件要求“在全社会普及预防和残疾的科学知识,加强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婴儿保健和早期干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经过专家论证,“爱耳日”活动的实施,每年仅7岁以下儿童药物中毒性耳聋至少可以减少1~2万名。
二、耳朵的构造
首先我们要了解耳朵。我们的耳朵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每一部分的结构不同,功能不同,保护的重点和方法也就不同。
外耳道覆有皮肤,含有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很多人喜欢挖耳朵,频繁的挖耳朵会导致毛囊炎,外耳道湿疹等,长时间不清理外耳道可能会导致耵聍栓塞,所以定期规律正规的清理外耳道是必要的。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咽鼓管3部分(或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中咽鼓管软骨部具有弹性,并非始终开放,平时是闭合的,仅在吞咽、打呵欠、捏鼻鼓气等情况下开放,因与鼻咽部相通,故咽部感染、分泌物等易导致中耳炎,儿童咽鼓管位置较平,更易导致中耳炎。
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内耳中有听觉和位觉感受装置,有听觉功能和平衡功能,所以内耳疾病可以由感染、肿瘤、药物、外伤等引起,表现为听力下降、眩晕和耳鸣等症状。
三、怎么保护自己的耳朵呢
1.不给孩子随意掏耳朵;尤其是不能用发夹、挖耳勺等给幼儿掏耳朵。平时耳痒难忍时,可用棉棒蘸酒精擦拭,如有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
2.避免噪音刺激;远离持续噪音或者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的环境。尽量少带孩子到ktv、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看电视也不要把音量开得过大。
3.不用耳机;一旦发现幼儿使用耳机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情况,应及时制止。
4.慎用耳毒性药物;尽量不给幼儿使用容易导致耳聋的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当儿童需要用此类药物时,家长应谨慎,最好是在医生的建议下用药。
5.预防有水入耳;洗澡、洗头和游泳时,要防止水流进幼儿耳朵。平时洗澡后可以用棉签轻缓吸收耳道内积水。
6.预防因病损伤听力;及时进行预防接种,积极彻底治疗急性呼吸道疾病,特别是麻疹、中耳炎等可引起听力损伤的疾病。
7.预防异物入耳;教育幼儿不把细小的物品(如小珠子、小豆子等)塞入耳内,同时大人做好监管。
8.遇到问题及时就医;当有外耳道流水或流脓,或异物入耳的情况,家长要立即带幼儿就医。父母不可试图自行挖出异物,以免引起外耳道炎或鼓膜穿孔。
9.注意饮食均衡;首先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缺铁易使红细胞变硬,运输氧的能力降低,耳部养分供给不足,可使听觉细胞功能受损,导致听力下降。然后养成喝牛奶的习惯,牛奶中几乎含所有已知的维生素。最后要减少脂肪的摄入,脂肪摄入太多耳朵会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时,会导致听神经营养缺乏,从而产生耳聋。
撰稿:唐茜
图片:来自网络
排版:顾蕊
审核:瀛海一幼信息组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