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
辟谣
夏季是一年中最有活力的季节,然而夏天的到来往往也伴随着许多烦恼,足口病、猩红热、疟疾,还有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的外科疾患等夏季高发的疾病,都深深困扰着人们。
或许是人们对于疾病的担忧太过强烈,关乎疾病的谣言也甚嚣尘上,种种真伪之下,需要我们拥有一双辨明是非的慧眼。在骇人听闻的言论面前保持理智的态度,犹如在燥热的夏夜保有乘凉观星之心。
谣言1:疟疾治癌--被夸大的“救命稻草”
近来在百度上看到一些关于疟疾的新闻,印象最深的一个是“疟疾治癌”。这可真是令人疑惑了,这疟疾怎么就能治癌了呢?
疟疾和癌症都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而“疟疾治癌”颇有些古时候“以毒攻毒”的意味。在年10月19日广州举办的“疟疾与癌症跨界交流会”上,钟南山院士、李国桥教授等来自国内外的疟疾和肿瘤研究的专家们进行了一场跨界交流,首次将疟疾和癌症这两类重大疾病放在一起研究。本次会议的发起人和共同主席、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首创者陈小平教授公布的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再次证明了两种疾病中的密切关系。其团队与钟南山团队合作进行的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试验获得初步成效——3例患者其中2例显效。
钟南山院士表示,疟疾是一个领域,癌症是另一个领域,而疟疾与癌症跨界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域。研究发现,疟原虫可以天然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肿瘤生成血管减少。疟原虫同时能够激发T细胞功能,促进机体杀死肿瘤细胞或使肿瘤细胞生长减慢。根据以上发现,人们进行了小规模的临床试验,然而当前临床试验病例数比较少,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这种方法有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的前景。
对于该项研究仍有很多不明朗之处,尚没有充分的证据和足够数量的案例证实该方法有效,个别案例不足以说明问题,所以对待这种前沿治疗方法还是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相较于已经上市的肿瘤免疫疗法,“疟原虫免疫疗法”还不是那么靠谱。所以目前治疗癌症还是必须寻找可靠的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切不可乱了阵脚。
谣言2:游泳时耳朵进水很正常,不必在乎
SUMMER
炎热的夏天,游泳必是一件令人爽快的事,但偶尔也会给人带来一些不愉快,譬如耳朵进水。那么游泳时耳朵进水究竟对其有没有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长时间泡在水里,会导致水灌入耳道,这就形成医学上俗称的游泳耳。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游泳耳。游泳耳是水流入耳朵内导致耳管发炎或感染的一种通称,通常是由包含细菌和霉菌的有机体所引起的。引发游泳耳的原因是:水进入外耳道,皮肤长时间受到浸泡,破坏了角质层,导致微生物入侵,或是外耳道酸性环境被水质影响而改变,致使外耳道抵抗力下降,使其更容易受到感染。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泳者在离水之后,会以甩头或侧头跳脚的方式让耳内的水流出,少部分的人会以棉花棒来掏干(千万不能用手抠耳)。无论方式如何,让耳管内保持应有的干燥和维持酸性是预防游泳耳的最好方法。不过,若是在池水低氯的情况下,以棉花棒来掏干耳管积水会使泡过氯水的耳管更容易受伤。最好的预防方式是通过利用添加酒精以达到兼具杀菌与赶走水份功能的药品使耳管在短时间内恢复原有环境。
当然,游泳前的预防准备工作也是要做好的。游泳前要清楚自己是否有耳炎,要及时清理耳内耵聍;游泳时要堵住外耳道口(如用蘸有凡士林油的脱脂棉或游泳用耳塞),跳水时不要使耳朵直接受水拍击;尽量不要或少潜泳,注意控制时间。万一游泳后耳朵有痛与痒或者发烧和流脓时,应尽快去看医生。
谣言3:长期处于空调房且空调房温度越低就越能解暑吗?
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的人,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颈椎、腰椎常感酸痛发硬,还容易导致胃肠运动减弱。而且,干燥的空气会使眼睛、嘴唇、鼻黏膜、气管黏膜变干,致使病毒、细菌乘虚而入。长期在空调房间中会导致汗腺关闭,影响正常的代谢和分泌,并不能快速解暑。
而长时间静坐不运动又会造成颈部运动平衡失调,使颈部肌肉、神经、脊髓、血管受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局部性的颈椎病,轻则脖子发僵、发硬、疼痛、肩背部沉重、上肢无力、手指麻木,重则出现头痛、头晕、视力减退、恶心等异常感觉。冷气一旦攻破了呼吸道的脆弱“防线”,就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的症状即上呼吸道疾病,这种感冒就是常说的热伤风。
由于空调房间都是密闭的,屋里人又多,空气流通差,如果有一个人出现感冒症状,很快就会传染他人。以上均是空调综合征的症状,其实,医学上并没有“空调病”这个疾病,这是一个社会学诊断的病名,通常凡是与空调有关或空调引起的相关疾病,就能称之为“空调病”。
空调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空调防暑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使用空调的房间里不要待得时间过长,每天应定时关闭空调打开窗户,增加换气。
2.合理地调整室内温差,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5~8℃为宜,室内温度不低于26℃,相对湿度则应当维持
谣言4:小龙虾会致人死亡
首先,“小龙虾毒死5人”这一事情的源起是年9月16日前后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视频称广州白云区某美食街发生食用小龙虾中毒事件,造成三男两女死亡。然而,事情真相是这5位顾客醉得不省人事,同行的另外两人看到情况不妙后,立即寻找店家帮助,拨打医院。可以确定,该事情的起因和小龙虾没有关系,而是将莫须有的罪名归给了小龙虾。
其次,“小龙虾重金属超标”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助理边疆介绍,野生小龙虾生长在稻田和水沟里,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小龙虾绝大多数是人工养殖的,养殖基地对水的洁净度要求很高。同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即使水中有重金属,从生物富集的角度来说,重金属一般集中在小龙虾的头部,且不会积聚太多,消费者在吃小龙虾时只要不吃虾头即可。
最后,对于“小龙虾会引发哈夫病”这一说法,在解释它为什么并不正确也不可怕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哈夫病”。哈夫病是一种与食用水产品有关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而且并非什么“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绝症,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康复且不留下后遗症。
小龙虾的确是哈夫病的诱因之一,但是自第一例哈夫病病例出现以来的90多年间,世界范围内的哈夫病病例总共也只有余例。此外,哈夫病虽然发病极快,一般在食水产品之后的24小时内就会发病,但治疗的难度并不算大,致死率大约为1%,也没有特别严重的后遗症。最后,在龙虾致哈夫病的病例中,食用量是一个较为关键的依据。多数患者短时间所吃的小龙虾数量明显超出常人水平,这种量的累积或许也是他们发病的一大原因。
结语
这周的周报就到这里,同时这也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周报。学期渐近,酷暑将至,同学们回家之后也要多注意安全方面的问题,出门要记得做好防晒措施,及时补水以免中暑;游泳也一定要注意安全,出行最好和同伴一起,切忌胡吃海喝。当你遇到这些问题时,这两期周报里的各种夏季妙招就能派上用场了。
感谢各位同学一学期的陪伴,祝同学们暑假过得愉快,我们下学期再见!
图文来源
网络
责任编辑
陈昕
审核
黄欢黄小萌杨欣源庄颖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