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及耳鸣化形汤---陈鹏医生
●西医对耳鸣的认识
?病因
1.听觉系统疾病
(1)外耳外耳道耵聍栓塞、肿物或异物。
(2)中耳各种中耳炎、耳硬化症。
(3)内耳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外伤、噪声性聋、老年性聋等。
2.全身性疾病
(1)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低血压等。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抑郁等。
(3)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
(4)其他:神经退行性变(如脱髓鞘性疾病)、炎症(病毒感染)、外伤、药物中毒、颈椎病、颞颌关节性疾病或咬合不良等。
?临床表现
总体说呈多样性,可单侧或双侧,也可为头鸣,可持续性存在也可间歇性出现,声音可以为各种各样,音调高低不等。
1.耳鸣与听力的关系
有些耳鸣病人伴有听力下降,有些听力正常,但是耳鸣不会引起或加重听力下降。
2.耳鸣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长期耳鸣会引起患者产生烦躁、焦虑、紧张、害怕或者抑郁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状态可加重耳鸣,造成耳鸣与不良情绪之间的恶性循环,心理因素在耳鸣发病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诊断
1.了解病史
进行耳部及全身临床检查。
2.听力学检查
纯音测听、声阻抗测听、耳鸣音调和响度匹配检测、耳鸣后效抑制和最小掩蔽级检测,及其他听力学及电生理检查。
?治疗
耳鸣的早期治疗,3~6个月是治疗的重要时期。
1.病因治疗
治疗引起耳鸣的原发病。
2.药物治疗
血管扩张药、钙离子拮抗剂、耳鸣抑制药、减轻耳鸣影响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等。
3.心理咨询和调适
分析耳鸣原因和病变情况,消除病人的担心,告诫病人要置身于声音充实环境中,主动接触自然界声音,争取与耳鸣共处,把耳鸣比作火车的轰鸣声、冰箱噪音等以适应和习惯这些声音,让病人尽力消除耳鸣引起的心理反应,抑制消极情绪,并树立耳鸣可以治疗的信心。
4.掩蔽治疗
应用耳鸣治疗仪、耳鸣掩蔽器、纯音测听仪或者助听器进行。
5.耳鸣再训练,习服疗法
目的是使病人对耳鸣适应和习惯,从而减轻耳鸣程度,解除耳鸣对病人所造成的身心障碍。该疗法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适用于长期、严重的耳鸣患者,主要包括咨询和声治疗。
6.听觉辨声治疗
7.其他
●中医对耳鸣的认识
?概述
耳鸣是指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潮声,或细或暴,妨碍听觉的一类病症。不包括耳道异物、感染之类;耳道正常却感耳鸣者是也。《医学入门》中有“耳鸣乃耳聋之渐也”的记载,治疗不规范,耳鸣易造成耳聋。
?病因病机
耳鸣为听觉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常见症状,患者感到耳内有嗡嗡吱吱等各种各样的单一或多种声音并存的响声。绝大多数为主观性耳鸣,仅患者自身能听到鸣声。少数客观性耳鸣者,病人与检查者均能听到耳鸣声。耳鸣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为单侧性耳鸣,有的则为双侧性;有的间歇性出现,有的持续不停。轻者安静时方觉耳鸣,重者工作时也感吵闹不安。耳鸣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它与疲劳、睡眠、月经周期、情绪因素、头部血循环状态及内耳缺氧等都可能有关。引起老年性耳鸣的常见耳部疾病有外耳道炎、耵聤栓塞、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鼓室积液、耳硬化症。内耳疾病有美尼尔氏病、听神经瘤、噪声性聋、老年性聋、药物中毒性聋等。一些全身性疾病亦可引起耳鸣,如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白血病、肾病、糖尿病、毒血症、神经官能症,以及长期接触铅、汞、苯、砷等化学物品和烟酒过度。全身因素引起的耳鸣可不伴耳聋、眩晕等症状。可伴与某些疾病相关的症征。有时因体位的改变而突然听到自身的脉搏声,变动体位后又消失,此属于生理性耳鸣。耳鸣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先兆,如注射链霉素后发生耳鸣,提示已发生了耳中毒,高血压病人出现耳鸣加重,常示血压上升。耳鸣可为心脏疾病的先驱症状,故应引起注意。耳鸣应与头鸣及幻听加以鉴别。中医认为耳鸣多与风热之邪侵袭,肝火上扰清窍,痰火郁结耳窍,肾精亏损失养,脾胃虚弱失运等有关。对耳鸣的治疗首先寻找病因,除了常规中西药物治疗以外,还有许多调养方法对本病亦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辩证论治
本文根据古今文献,对神经性耳鸣的辨证与用药方面略致浅议,以就正于同道。
一、耳鸣辨证,首辨虚实,次明脏腑
耳鸣辨证,以虚实为纲,古人诊耳鸣必辨虚实。《医贯》卷五说:“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少减者,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景岳全书》指出:“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耳鸣辨虚实,主要依据耳鸣的症状、起病、全身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一般而言,耳鸣暴发者多实,渐发者多虚;新鸣者多实,久鸣者多虚;耳鸣音调高亢者多虚,低沉者多实;鸣声响度大甚者多实,响度小者多虚;鸣声持续不歇多实,鸣声日轻夜重多虚;以手按耳屏鸣声愈响者多实,手按之鸣声减小者多虚;年轻、体质壮实者耳鸣多实,老年、体质虚弱者耳鸣多虚,但临床并非尽然;属于风邪侵袭、肝火上扰、痰火上壅、气滞血瘀证者属实,属于脾胃虚弱、心脾两亏、肝肾阴虚、肾阳亏虚证者属虚,但虚中挟实,实中挟虚,虚实挟杂证临床并非少见。
耳鸣辨证,以脏腑辨证为立法用药前提,但不排除采用气血、阴阳、病因(主要是六淫之风邪、风热、风寒,湿邪等)等辨证之法。从脏腑辨证角度看,耳鸣与五脏相关。耳鸣治肺,多为风邪侵袭所致(表现为外感所因,或有鼻塞不利,手摸头面皮肤有异常感或致耳内响声;可从疏风通络,祛风止鸣立法,用清神散或银翘散加减。《和剂局方》清神散组成:檀香、党参、羌活、薄荷、荆芥穗、甘草、石膏、细辛)。耳鸣治肝与耳鸣治心治心之辨见后文。耳鸣治脾,多与脾胃亏虚(表现为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耳鸣入夜明显,舌淡,脉弱等;可从健脾益气,升清利窍立法,药用益气聪明汤加减),痰火上壅(表现为耳鸣声宏,耳胀闷,胸脘满闷,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从清热化痰,降火止鸣立法,药用清气化痰丸加减),或脾虚痰湿(表现为倦怠纳差,舌胖,苔腻;益气健脾,除痰通窍立法,药用六君子汤加减)。耳鸣治肾,见于肾阴亏虚(表现为耳鸣夜甚,腰膝酸软,头晕眼花,五心烦热,脉细数;可从阴补肾,降火止鸣立法,药用耳聋左慈丸加减),肾阳亏虚(表现为耳鸣夜甚,腰膝酸软,肢凉溺清,夜尿频,脉沉迟弱;可从温肾壮阳,引火归原立法,药用右归原加减),或阴阳两虚(表现为腰膝酸软,性欲减退,齿摇发脱,耳鸣夜甚,五心烦热,畏冷肢凉,脉沉弱无力;可从滋阴壮阳,补肾通窍立法,药用肾气丸加川牛膝、磁石、五味子、丹参之类)。但临床上,单一证候少见,往往是多证同兼,宜辨明主证与次证(兼证),尤其是辨明与心、与肝的兼证。辨证明,才能立法妥,用药验。
二、耳鸣重在调脏腑,治标酌从风火求
耳鸣者,其本在脏腑失调,故治本之法,重在调理脏腑,或攻邪以疏风、清火、除痰、行气、活血,或补虚以培气血阴阳不足。然耳属清窍,清窍不同,病机各有特性。耳鸣病机,固然以脏腑失调为本,至于其鸣者,为静谧失守,标在风与火,以风、火主动。当于主治中酌兼祛风、降火,以还耳窍静谧之性。
风:耳鸣何以当祛风,以耳鸣之声如风之象,或为外风相乘,与气相击则鸣。《肘后备急方·治耳聋诸病方》卷六有“卒得风,觉耳中悦悦者”之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有“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之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八亦有“风邪入耳,与正气相干,搏于血气者,即为鸣”之议;《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有“火风侵窍而耳鸣者,宜驱风清火汤”之治;《杂病总诀·杂症·耳病章》卷下有“风温上郁耳鸣”,从“火风侵窍,用轻可去实法,轻清泄降,薄荷、马勃、桔梗、苦丁茶、银花、绿豆皮、菊叶、连翘、杏仁、通草、川贝、荷梗、益元散、羚羊角、连翘、元参、黄芩、滑石、蔓荆子、石膏、大力子、荷叶汁、山栀、夏枯草、淡竹叶”等用药之法。耳属清窍,“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耳鸣之治酌佐风药,属外风相乘所致,取其辛通走窜之力以祛风止鸣,药用轻清泄降,疏风通窍之品已如上述。若久病耳鸣者,乃风之象,非属外风,则宜虫类药物以搜风止鸣,常用全蝎、蜈蚣;或从平肝息风,如天麻、钩藤、蝉蜕、地龙,白蒺藜、羚羊角之类。龚慧涵氏[1]等认为,风药佐于耳鸣诸证有增效作用(过用亦耗气损阴)。故祛风止鸣、搜风止鸣、息风止鸣之法,多为佐治,亦属常法。
火:耳鸣何以属火?阳气有余便是火,《素问·脉解》说:“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火类》说:“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微甚而作诸音声也。”《医林绳墨·耳》卷七亦说:“气虚耳聋,火聚耳鸣……火者,少阳三焦有余之火也……火当宜泻。”热为火之渐,火为阳之极,火性动,火热上盛而动,扰乱耳窍静谧则耳鸣。故治耳鸣,当明辨是否有火,有则酌从火论治。火有虚实,痰火、肝火、心火多属实火,肝肾阴虚则生虚火,元阳不足亦可虚阳上浮。实火多从苦寒清泄以降之,多从龙胆草、栀子、黄连、牛黄之类而酌用;亦可潜阳,如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之类。虚火宜潜降,常用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鳖甲、龟板、珍珠母之属;亦或苦寒直折,如黄柏、知母、川牛膝,引火下行。虚阳上浮之火则宜导龙入海,引火归原,重用附、桂之类以佐之,主方当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旨以定。
三、耳鸣扰神宜治心,耳鸣乱情宜疏肝
耳鸣最扰心神,心神受扰,则睡眠难安,致耳鸣益甚。故耳鸣患者多有睡眠障碍,药物之治,当佐安神之品,既有利于改善睡眠,亦有利于止鸣。心主则神明,安神重在治心。主要有:
1、养心安神:由于脾胃亏虚,或气虚、血虚、阴虚,以及气血不足、气阴不足等证,俱可致心神失养,而见心悸怔忡,睡眠难入,或睡眠梦多,易醒,或自觉耳鸣与心跳同步,宜治以养心安神,如酸枣仁、茯神、人参、大枣、龙眼肉、百合、远志、柏子仁、灵芝、缬草、首乌藤、刺五加、羊红膻之类,可酌情选用。
2、解郁安神:多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扰心,证见胁胁不适,神情不畅,心事重重,饮食不香,情志抑郁,耳鸣以致心烦,睡眠难入,宜治以解郁安神,如合欢花、合欢皮、丹参之类,可酌情选用。
3、清心安神:凡心火上扰、肝火上扰、痰火上壅、肝肾阴虚等证者,俱可因火盛内扰心神,以致急躁易怒,耳鸣声大,口干心烦,睡眠难入,舌红或舌尖红赤,脉数,治宜清心安神,如黄连、栀子、莲子心、水牛角之类可酌情选用。此类药物无直接安神之效,而能清降心火,心火降则神安。
4、镇惊安神:凡心火上扰、肝火上扰、痰火上壅,以及肝肾阴虚等证者,尤其是惊恐、愤怒之因,可致情志失畅,致惊悸不安,胸中烦热躁扰,耳鸣嘈杂,夜卧惊起,以致睡眠不宁等,治宜镇惊安神,如磁石、珍珠(粉)、龙骨、龙齿、珍珠母、牡蛎、紫贝齿、紫石英、朱砂、琥珀之类,可酌情选用。
而王永钦氏[2]对耳鸣治心论之颇详,有清心安神,治宜清心泻火,方药用清心熄呜汤(经验方:栀子,黄连,竹叶,莲子心,生地,水牛角,合欢皮,甘草)或黄连泻心汤、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朱砂、甘草、黄连、当归、生地黄)加减;养血安神,方药用四物汤合酸枣仁汤(《金匮要略》: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加减;滋阴安神,用天王补心丹(《仁斋直指》:熟地黄、白茯苓、人参、远志、石菖蒲、玄参、柏子仁、桔梗、天门冬、丹参、酸枣仁、麦门冬、炙甘草、百部、五味子、茯神、当归、杜仲)加减;交通心肾,用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韩氏医通》:黄连、肉桂)加减;清心疏肝,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补益心脾,用归脾汤加减;活血通脉,用通窍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重镇安神,用琥珀安神丸(琥珀、生地、玄参、天门冬、丹参、当归、龙骨、人参、茯苓、大枣、甘草、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远志、合欢、桔梗)加减。或朱砂安神丸合磁朱丸加减;清心化痰,用黄连温胆汤、牛黄清心丸、礞石滚痰丸之类加减;益气养心,用养心汤(《仁斋直指》:黄芪、茯苓、茯神、人参、当归、川芎、肉桂、远志、五味子、炙甘草、枣仁、柏子仁、半夏)加减,心阳虚弱者,可合用真武汤加减。
耳鸣既扰神,亦乱情志,令人烦躁、忧郁,气有所结,则肝病。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病则气机不畅,五脏受害,故耳鸣可从肝论治[3,4]。临床上,耳鸣诸证而兼肝病证,宜酌兼治肝之法,主要有:
1、疏肝解郁:用于耳鸣因于情志不畅、气机不利所致,多为兼证,表现为耳部闭胀感,或有胸胁不适,常用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合欢花、合欢皮之类,或酌用青皮、枳实、枳壳、木香、檀香之类以破气行滞。
2、清肝泄火:用于耳鸣而伴急躁易怒,耳鸣嘈杂,口苦、头痛、眩晕、心胸烦热躁、夜寐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火内盛或肝火上扰之证者,常用药物如龙胆草、青黛、栀子、黄芩、黄连、牡丹皮之类。可酌情选用。
3、养血(阴)柔肝:用于耳鸣证而伴有精神忧郁,胸胁隐痛,面色少华,胁下隐痛,头痛,两目干涩,入夜耳鸣声细,少寐多梦等肝血或肝阴不足之证者,常用药物如当归、白芍、生地黄、枸杞、何首乌、桑椹子、女贞子、旱莲草之类。宜酌情选用。
4、平肝潜阳:用于耳鸣肝肾阴虚,虚阳上亢。证见耳鸣如蝉,入夜为著,时有头面烘热,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虚烦失眠,舌红苔少,尺脉浮等证,常用药物如白芍、生熟地黄、龟板、鳖甲、龙骨、珍珠母、牡蛎、石决明、紫贝齿之类。
5、平肝息风:风为阳,虚阳上扰则生风,以致耳鸣如蝉。肝肾阴虚,脾胃亏虚、气血不足,皆致虚阳上扰,俱当酌佐祛风止鸣之品,如天麻、钩藤、蝉蜕、地龙,白蒺藜、羚羊角之类。
?中医治疗
(一)起居调养法
对痰火郁结者,要注意减少肥甘饮食,以防积滞成痰,加重病情。对肾虚耳鸣者,尤要注意减少房劳,减少温燥食物。脾虚病人尤要注意饮食调理。因耳鸣多于夜间更甚,令人心烦,妨碍睡眠,故睡前用热水洗脚,有引火归元作用,减轻耳鸣症状,并须忌饮浓茶、咖啡、可可、酒等刺激性饮料。
(二)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菊花10克,蔓荆子10克,石菖蒲15克,桅子15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肝火上扰型。
(2)炙黄芪30克,龙眼肉15克,百合10克,远志10克,菖蒲15克,甘草6克,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脾胃虚弱型。
2.中成药
(1)杞菊地黄丸:每次1丸,每天2次。适于肾精亏虚型。
(2)归脾丸:每次1丸,每天2次。适于脾胃虚弱型。
(三)饮食调养法
猪瘦肉克,枸杞30克,菖蒲9克,黄柏9克,一齐放锅内,加水适量炖煮至肉熟烂,去掉菖蒲和黄柏,加少许盐调味。吃肉喝汤,2次/日。
(四)针灸调养法
(1)针灸:取耳区及少阳经穴为主,如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申渚、外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次2~3穴,根据病情不同,分别采用补泻手法,虚寒者可用艾灸法。
(2)耳针:取内耳、肾、肝、神门、中等刺激,留针15~20分钟,10~15次为1疗程。或用埋针法。
(3)穴位注射:选听宫、翳风、完骨、契脉等穴注入药液,如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天或隔日1次.
(五)推拿调养法
(1)咽鼓管自行吹张法:治疗耳闭的耳鸣、重听、耳膜内陷。其方法为:捏鼻、闭唇、鼓气,使气进入耳窍内,此时鼓膜可有向外膨胀感觉,若鼓气吹张失败时,则无这种感觉。每日可行数次,行之2~3日,耳鸣可除。若有鼻塞流涕者,不宜行此治法。
(2)“鸣天鼓”:用于预防耳聋、耳鸣。其方法为:将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对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到,再将两食指翘起重叠在中指上面,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宏亮清晰之声如击鼓。先左手24次,后右手24次,最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每天可以多次施行。
(六)其他调养法
用吴萸(胆汁拌制)克,龙胆草50克,土硫黄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小蓟根汁适量。先将前五味药研为细末,过筛,加入小蓟根汁,调和成糊,敷于神阙、涌泉(双)穴位,每穴用10~15克固定,2日1换,1月为1疗程,一般7~10天见效,2~3月可愈。
●陈医生对耳鸣的特色疗法
个人认为,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如果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西医普遍采用用营养神经加活血制剂静滴,配合高压氧舱,费用过万而且疗效不持久。中医是采取三管齐下手法,内服药物改善基础疾病及体内环境(自创化形汤),外用耳穴贴改善局部微循环,配合静坐禅修、特色保健操来减少用药,辅助心理疗法-----
用药心得:用药之妙,存乎一心。毒药用好可以救命,补品用之不当可以害人。例如一件普普通通的T恤,除了可以遮羞挡寒外,还可以有无穷多用途:外伤可撕成条结扎,荒岛生存可用来捕鱼,可以当容器、当燃料、当婴儿睡袋甚至可以做成工艺品、装饰,全在于用者之心态。医生用药也是,不要以为麻黄就是解表的,阿胶就是补血的。良医和大师的区别就在于两个字:境界。
.5.27陈医生于成都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