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外耳道炎 > 疾病病因 > 妈妈熟睡中耳膜被2岁孩子掏穿

妈妈熟睡中耳膜被2岁孩子掏穿

“哎哟!医生,我的耳朵被宝宝用棉棒弄到流血了。”日前,陈女士痛苦地捂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原来,她的耳膜被孩子用棉棒刺穿了,幸好就诊及时,目前其耳膜已长好并已恢复听力。医生提醒为保护耳朵最好不要经常抠挖。孩子模仿妈妈掏耳朵惹祸陈女士告诉医生,自己午睡得好好地,突然一阵剧痛从耳朵传来,她本能捂住耳朵,发现流了很多血。她转头一看,发现2岁多的孩子拿着棉棒站在眼前,她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原来,陈女士平时喜欢洗澡后拿着棉棒掏耳朵,即使在孩子面前也同样如此。于是趁着陈女士午睡的时候,孩子拿着棉棒模仿她的样子掏陈女士的耳朵。这一掏就把陈女士的鼓膜都掏穿了,以致刺痛难忍、流血不止,还影响了部分听力。好在陈女士就诊及时。医院耳鼻喉科医生马上给陈女士止血,并清理干净其伤口,发现陈女士耳膜穿了个直径2毫米多的小洞。医生把陈女士卷起来的鼓膜铺平后,叮嘱陈女士两周内耳朵不能碰水,好让鼓膜慢慢长回去。如今,陈女士的耳膜已长好,听力也完全恢复了。孩子爱模仿家长须注意“时不时会接到耳膜被掏穿的病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孩子模仿大人动作掏耳朵导致的,当然也有大人自己掏耳屎掏穿耳膜的。”该院耳鼻喉科主任杨燕珍说。“小孩子模仿力特别强,尤其是爱模仿大人的动作。”杨燕珍说,临床中,发现许多小患儿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譬如家长平时服药后就把药物放在易于拿取之处,孩子以为是糖果,学着拿来吃;有的家长拿纸巾塞鼻子,儿童看了之后也跟着塞小东西在自己的鼻子、耳朵里;还有就是用牙签,嚼口香糖、嗑瓜子、模仿魔术吞硬币等。杨燕珍指出,平常家里的棉签、刀、燃气、水、钥匙、笔、筷子等都不要让孩子玩,以免小孩发生意外。另外,家长发现孩子在玩这些危险物品时,要正确引导,适时宣教,慢慢哄,千万不能大声喊吓唬孩子,要是孩子害怕拿着这些东西跑,一旦摔倒会更危险。提醒耳屎不要经常抠挖“回到开头这个案例,还要注意用棉签掏耳朵也是一个不良的习惯。”杨燕珍提醒,这样容易破坏耳道内的酸性环境,对健康不利。杨燕珍解释,俗语说的耳屎,医学上叫“耵聍”,是一种弱酸性物质,会发出小虫子不喜欢的气味,有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最好不要经常抠挖。她提醒,有些集结成块的耳屎堵塞耳道,尽量不要自己乱掏,医院接受医生专业的清理。知多D外耳道耵聍栓塞杨燕珍介绍,外耳道的耵聍栓塞,也就是常说的“耳屎堵住了”,是引起耳闷耳鸣、耳内异响或听力下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耵聍栓塞不及时就诊,会继发耳部疾病,如引起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主要症状是耳痒、耳漏即耳朵“出水”)、鼓膜炎等。杨燕珍说,我们外耳道外三分之一的皮肤里存在有耵聍腺,它所产生的蜡状物质和外耳道皮肤脱落的上皮混合后形成耵聍。耵聍是外耳道新陈代谢的产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可保持耳朵清洁。正常生理情况下借助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耵聍会以薄片形式自行向外排出,一般并不需要我们去帮忙取出。但如果经常用尖锐的手指甲或工具去挖耳,或者游泳和洗澡后用棉签擦拭外耳道过重过深,就有可能继发外耳道炎症,导致耵聍无法及时排出,甚至加速产生并积聚形成耵聍栓塞。当然,也确实有一部分人群,他们耳朵里的耵聍腺活力旺盛,耵聍来不及自行排出,医院就诊。耵聍栓塞人群注意事项1避免用尖锐的手指甲或工具(如棉签等)过重过深挖耳。否则易引起外耳道炎症,且外耳道内的耵聍易被推向外耳道深部,甚至被夯实,以致无法一次取出,这既增加了医疗负担,又增加了发生外耳道炎等并发症的几率。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2平衡饮食,忌过度油腻食物。3如出现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尽早解决,以避免产生更加严重的并发症。文字:《东江时报》记者周智聪通讯员郑海燕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zuo.com/jbby/705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