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中国爱耳日。据统计,中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可达80万(《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导致耳聋的因素有耳毒性药物、遗传、感染和疾病,因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导致耳聋的人数也逐渐增多。
怎么保护孩子的听力,平时怎么帮孩子护理耳朵,宝妈都知道吗?生活中的护耳误区,你中了几个?
1误区一:用药不当
关于儿童安全用药,央视曾推出一则震撼人心的公益广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因为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儿童,陷入无声的世界。
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的,难以计数。
我国现有多种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的仅有60多种。
衣食住行,我们都给孩子专属的呵护,
但最需要专属的药品,我们却忽略太多。
孩子不是你的缩小版,儿童要用儿童药。
(《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
哪些药可能影响儿童的健康?
1、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
2、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
3、胃复安能引起一些儿童的脑损伤。
4、四环素、氟哌酸等药物能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
5、感冒通能引起儿童血尿;滴鼻净(萘甲唑啉)能引起儿童中毒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
年,卫生部颁布了《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规定了30种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标准,指导医生正确、规范地使用,减少和避免听力语言残疾的发生。宝宝发烧生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2
误区二:用棉签挖耳屎
认为护理耳朵就是经常帮孩子掏耳朵,是宝妈经常犯的误区。这样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里,引发疾病。
1
耳屎的医学术语叫做耵聍,有很多重要功能。例如:
1、清洁耳道
耵聍可粘附进入外耳道的灰尘、局部皮肤代谢产生的脱落细胞、污垢和其它微粒,避免它们伤害和刺激鼓膜。
2、充当防水层
耵聍在耳道充当防水层,保护鼓膜和耳道,帮助它们保持干燥,避免细菌感染。
3、驱赶小飞虫、细菌
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所以耵聍能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
2
经常给孩子掏耳朵危害大:
1、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
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敏感,掏耳朵时控制不好力度,使孩子外耳道损伤、感染,可能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甚至出现面瘫。
2、容易戳破鼓膜致聋
外耳道的底部就是一层非常娇嫩鼓膜,帮孩子掏耳朵时,孩子不配合,突然把头扭来扭去或者咳嗽,不小心戳破了鼓膜,轻者引起中耳炎,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聋。
3、更影响排出,引发炎症
用棉签掏耳朵,有可能会将部分耳屎往里推,令它们不能自己排出。当耳朵不小心进了水,耳屎吸水膨胀,压迫鼓膜和附近皮肤,引起疼痛,或者造成湿疹样炎症或毛囊炎。
网上流传的”酸性的耳屎会腐蚀耳道深度的皮肤,引发炎症。”的说法完全是谣言,毫无医学根据。
4、导致分泌异常
经常掏耳朵还会引起耳屎的分泌异常,耳屎可能越长越多,阻塞外耳道,影响听力。
所以,不要在家自己用棉签、手指或者其它又尖又硬的东西戳进孩子耳朵。其实健康的外耳道有自洁功能。一般的耳屎会在孩子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然排出。耳屎较多堵塞的时候,医院,让医生处理。
3
误区三:耳朵进水进奶处理不当
耳朵进水,耳屎吸水膨胀,压迫鼓膜和附近皮肤,引起疼痛,或者造成湿疹样炎症或毛囊炎。和掏耳屎同理,孩子耳朵进水进奶,不要用棉签戳进去,避免损失皮肤发炎。
1
耳朵进奶时:
一般的情况下,偶尔有奶进入孩子的耳朵,对于听力没有太大的影响,可以不予处理。当宝宝吐奶流进耳朵较多时,可以让宝宝侧身躺,进奶一侧耳朵向下,流出奶水。用干净吸水性好的纸巾搓成细条,轻轻伸进宝宝耳朵把奶水吸干,不要用力去掏孩子的耳朵。
2
耳朵进水时:
让水流出:让宝宝侧躺,使进水一侧的耳朵向下,用手掌压紧宝宝的耳根后迅速松开,如此反复让水流出。引导宝宝张嘴,利用颞下颌关节活动,也能促进水从外耳道流出。
将水吸干:将干净吸水性好的纸巾,搓成细条,轻轻伸进宝宝耳朵把奶水吸干,每次换新的纸巾条。也可以用干净的医用卫生棉球,轻轻地放进宝宝的耳朵里吸干水后取出(不要使劲往里面塞)。如果宝宝依然不舒服,可以找医生做专业处理。
3
预防耳朵进水进奶
帮宝宝洗澡时,用手托住宝宝的头的同时,用拇指和尾指把宝宝的耳廓轻轻反折一下盖住耳道。带宝宝游泳时,给宝宝佩戴耳塞。平时以正确的姿势喂奶,宝宝吃完奶后要竖着抱起来一会儿拍嗝。
4
误区四:不重视环境噪音
有时大人习惯了嘈杂的环境,却不知不觉给孩子的听力造成损伤。看看以下生活例子中,宝妈有没有重视保护孩子听力?
1
发声玩具音量过大
一些劣质玩具无法控制音量,声音太大,近距离地放在宝宝前面,长时间播放就成了噪音。建议宝妈选择可调节音量的玩具,同时控制宝宝玩耍的时间。
2
叫叫鞋的噪音
鞋子发出的声音通过身躯传送到宝宝耳朵,孩子听到的声音其实比旁人听到的声音大得多。发音质量差的鞋子,刺耳声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听力。
3
广场舞噪音
带孩子到小区附近的小广场或者公园玩,如果广场舞音乐正播得火热,最好别让孩子在嘈杂的环境待太久。
4
居家环境噪音
为避免宝宝的听力就会受到损伤,家里的电视、音响声音尽量降低,邻居家装修房子,或自己在家使用电钻、机器时,最好让宝宝远离噪音,或者带上保护耳朵的耳塞。
5
学龄前孩子不要去电影院、KTV、酒吧等噪音大的场所。
5
误区五:给孩子用耳机
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也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他人,很多宝妈会给只能用电子设备看动画片,还给带上耳机。但是,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比较嘈杂,他(她)会不自觉地调高电子设备音量,容易造成内耳听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听力下降。
人的身体对耳朵有保护机制,耳塞式耳机会增加耳道内的压力,这双重作用使得耳朵的自我保护机制难以发挥作用,长此以往听力就会受到损伤。宝妈宝爸尽量不要让学龄前的宝宝用耳机,建议在孩子9岁及9岁以上才用耳机。
6
误区六:捏鼻子喂药
宝妈为让孩子吃药绞尽脑汁,有时会捏住宝宝鼻子喂药。但这样反而容易让宝宝挣扎,鼻腔分泌物或药水通过短直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而且捏鼻子喂药并不会影响宝宝味蕾,使药的味道减轻。
7
误区七:错误地捂住喷嚏、擤鼻涕
为了帮孩子擦干净鼻涕而用力捏住宝宝两边鼻翼的做法很危险。鼻涕在压力的作用下从鼻后孔被挤出,病菌也经耳咽管直接侵入鼓室,轻则引起暂时性的耳堵塞感,重则可发生耳痛、中耳积脓。在宝宝打喷嚏的时候,也不能用力捂住口鼻。
如果有稀鼻涕流到鼻腔口的位置,可以用软纸轻轻蘸去。如果鼻涕很浓、很多的话,可以先用生理盐水滴两滴到宝宝的鼻孔里稀释一下浓鼻涕。
擤鼻涕时,宝妈可用干净柔软的卫生纸,盖住鼻子(不要盖住鼻孔),用手指轻轻压宝宝一侧鼻孔,让其稍稍用力擤鼻涕,然后用同样的方式清除另一侧鼻腔分泌物。
8
误区八:错误处理飞虫、
沙子等进耳朵
飞虫、沙子等进耳朵,也不要用棉签伸进去挖。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应对办法。
如果是蚊子之类好光的虫子飞进耳朵,用手电筒照一照,它就会朝着有光的地方飞出来。
如果是小蟑螂这类厌光的昆虫就不能用电筒了,可以滴几滴油质液体(甘油、婴儿油)进耳朵里,将耳倾斜一边,让它掉出来。还是不出来,医院耳鼻喉科了。
如果是小朋友玩沙子,不慎入耳,可将进入异物的一侧耳朵朝下,轻拍耳廓让沙子抖出。
9
误区九:逗孩子,打脸
逗宝宝玩时,不注意动作幅度和力度,一不小心用力碰到宝宝的耳朵,造成意外,损伤鼓膜,影响听力。鼓膜本来使中耳和外界隔开,穿孔的鼓膜容易让外界的细菌、异物进入中耳,造成感染。
10
孩子有哪些耳朵常见病?
1
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经常长时间待在水中的孩子身上较常见,俗称游泳性耳炎,成因可能是多种类型的细菌或真菌。耳朵中过于潮湿会使细菌或真菌易于滋生,所以孩子从水里出来,应该注意沾干耳朵。
干燥皮肤或湿疹、抓挠耳道、用棉签等过于用力地清洁耳道,也容易得外耳道炎。
2
呼吸道感染后的中耳炎
小宝宝的咽鼓管生长发育还不完全,当孩子患呼吸道感染时,病菌很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到中耳里引起发炎。在宝宝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已经消失后,宝妈宝爸还需留意宝宝是否表现出中耳炎的症状,因为急性中耳炎一般是在感冒以后7~10天才会发作。
急性中耳炎可有畏寒、发热、倦怠及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耳痛是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最常见表现,孩子会烦躁不安、无法入睡。如果发现孩子发烧、挠耳朵、摇头、哭闹、耳朵积水、听力不好,医院检查了。
3
耳朵湿疹
有些宝宝患湿疹除了面颊部、头部有皮肤红斑、丘疹外,耳朵和耳道等处也有相似的湿疹,有时会有黄色液体流出来。因为是过敏性皮肤疾病,宝宝经常抓挠耳朵,睡觉不安稳,哭闹。积极治疗湿疹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宝宝外耳道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皮肤而导致感染。
11
宝宝抓耳朵摇头,原因有哪些?
白熊医生经常被宝妈问,“怎么孩子经常抓耳朵,常摇头晃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以下几种可能性,宝妈可以找找宝宝是属于哪种情况。
1
有的宝宝摇头是前庭器官发育,要摇头、抓耳朵来缓解不平衡的感觉。
2
检查一下耳朵里是否有水或者奶流进去了,如没能及时清理,可能出现耳朵疼痛、频繁用手抓、挠耳朵,或者有耳屎、其他异物。
3
如果宝宝是感冒后,注意是不是因为有中耳炎而哭闹、发热等。
4
观察一下外耳道有没有发炎、湿疹。
5
只是宝宝对自己身体感兴趣,通过抓着耳朵探索、感知自己的身体。
今天白熊医生讲的误区,你中了哪几个?学习正确的护理方法,注意细节,别让孩子的听力从小就变弱!
非常儿康愿天下宝宝都非常健康!
昨天元宵节灯谜答案
孩子几岁之后才适合吃汤圆?
答案:3岁
你答对了吗?
更多宝妈在看的热文(点击阅读)↓↓↓
1、流感又来了?火遍美国的枇杷膏孩子能吃吗?
2、又出事!家里有娃的都应该学习正确的喂养和急救!
3、孩子“肚子痛”问题清单,帮你解决99%的问题
-END-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白熊医生多点执业,长按下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