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天气渐凉,很多家长给孩子洗澡,都喜欢把孩子洗得干干净净的。
可是,秋天忽冷忽热,疾病高发,孩子的抵抗力又弱,如果在不合适的情况下洗澡,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健康!
在此,建议大家,以下6种情况再脏也不要给孩子洗澡。
发热或热退48小时内不要洗澡
有些家长认为,发烧后给孩子洗个澡,是一种很好的物理降温方法。
但其实,这样做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孩子体温高于38.5℃的时候!
这时,孩子对冷热的刺激都比较敏感,血管和肌肉处于收缩状态。如果给他洗澡,全身毛细血管会扩张,导致孩子体内主要的脏器供血不足,容易出现急性脑缺血、缺氧,甚至休克、惊厥等问题。
此外,退烧后48小时内,也不要给孩子洗澡。
孩子的身体正处于虚弱状态,抵抗力特别差,洗澡很容易遭受风寒,引起再次发热。
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洗澡
户外活动频繁的秋天,孩子们经常会在外面玩疯了,回到家一身臭汗、脏兮兮的。这时候,如果家长立刻带孩子去洗澡,对孩子的健康很不利!
+一方面,孩子在剧烈运动后,毛孔完全张开,脱衣洗澡时寒气会趁虚而入,孩子容易受凉;
另一方面,热水会刺激孩子全身的毛细血管进一步扩张,心脏、大脑的供血量减少,容易出现头昏、胸闷、眼花,甚至晕厥等现象。
如果长期运动后洗澡,孩子有可能会患上慢性的头晕、头痛等病症。
建议大家先用干毛巾将孩子的汗液擦去。待休息至少半个小时以后,孩子的体温、心率恢复正常,再带他去洗澡。
皮肤损伤时不要洗澡
如果孩子的皮肤有脓疱疮、疖肿、烫伤、外伤等损伤时,千万不要给孩子洗澡,否则皮肤损伤处的创面很容易扩散或受污染!
实在要洗,建议采用局部擦浴的方式(避开创面)给孩子清洁身体。
另外,孩子在接种疫苗后,接种部位也会留下微创口。如果给孩子洗澡,水中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进入到针孔部位,会增加感染的几率。
在孩子接种疫苗后,最好24小时之内不要洗澡。
如果不小心给孩子洗了澡,要观察至少2天时间,看注射部位有没有红肿,孩子有没有出现发烧等症状。
进食后不要马上洗澡
常言道:“饱不澡,饿不跑。”饭后不给孩子洗澡,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孩子喝完奶或吃饱饭后,如果马上洗澡,会使全身血液过多地流向皮下毛细血管,而胃肠道的血流量会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
其次,由于进食后孩子的胃呈扩张状态,马上洗澡容易出现胃反流,引起孩子呕吐,甚至造成窒息。所以,洗澡通常应在进食后1-2个小时为宜。
+饥饿时不要给孩子洗澡
有研究证明:当人体饥饿时,血糖水平会降低。
这时候洗澡,大人尚且会因为低血糖而出现头晕、体力不支的情况,更何况是孩子?
饥饿时给孩子洗澡,只会进一步消耗孩子体内的能量,容易让孩子产生头晕、目眩,甚至休克等问题。
而且,孩子饥饿时洗澡配合度不高,容易哭闹,往往会导致洗澡不能顺利进行。
临睡前不要给孩子洗澡
经常有家长喜欢临睡前给孩子洗澡,认为洗个澡既有助睡眠,还能省去睡前洗手脸的麻烦。
可是,睡前洗澡真的有助睡眠吗?
其实不然!
临睡前洗澡会让孩子受到热水的刺激,身体循环加速,心率增快,脑温升高,反而不容易入睡。而且,如果头发湿漉漉地睡觉,孩子会很容易着凉,引起头疼感冒。
建议在睡前两个小时左右给孩子泡个澡,不仅可以洗尽一天的疲乏,还能促进睡眠。
除了入秋6不洗外,还要额外提醒大家注意下,孩子有4个部位再脏也不要洗得太干净。
给宝宝清理鼻子?小心弄伤鼻粘膜
好看的孩子,都必须有一张干净的小脸。但如果宝宝爱流鼻涕,鼻涕干后就会一坨一坨黏在宝宝的鼻孔,实在是好邋遢好难看。有时候这些鼻孔的分泌物还会影响宝宝的呼吸。
作为妈妈,看着手都痒了,立马上阵帮宝宝挖鼻孔,有时候还用上什么棉签,什么洗鼻器来清洗一番。
经常给孩子清理鼻分泌物,会损伤鼻黏膜,致使分泌物更多。如果你亲自上手给宝宝挖鼻孔,并且伸得比较深,不仅容易造成感染,还会影响鼻腔软骨发育,导致鼻孔变大,影响到将来的面容。
一般而言,小宝宝的鼻屎也没多到需要我们帮忙清理的地步,一般擤个鼻涕,基本上就随着鼻涕出来了,所以没事就别动宝宝的鼻子。
但如果宝宝鼻塞比较严重,你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首先,别上手!先让宝宝的鼻屎变软可以用热水敷一下宝宝的鼻子,或者让宝宝多在充满水蒸气的浴室待一会儿,或是用橄榄油抹一下鼻子,再或者是用生理盐水喷一下鼻子。
接下来,还是别上手!鼻屎软化后不能抠,待到宝宝打喷嚏或是擤鼻涕时,鼻屎就很容易出来了。
+耳屎不是垃圾,能不抠就别抠
很多妈妈有定时帮宝宝清理耳屎的习惯,但这真的不是一个好习惯。
简单的来说,就是耳屎不是什么脏东西哦。相反,它是耳朵的分泌物,能保护宝宝的耳朵,阻隔水、微生物、小虫子等进入耳朵内。一般情况下,如果耳屎太多了,耳朵会自己排出去,用不着我们操心。
所以说,给宝宝掏耳朵实在没啥意义,还可能把本来要排出去的耳屎给挤了回去。
另外,给小宝宝掏耳朵,非常容易弄伤耳膜,宝宝耳道窄、皮肤免疫力脆弱,频繁给他掏耳屎,可能会引起外耳道炎;如果掏耳时,你手抖或被人撞到了,还可能不慎用棉签或耳勺弄伤耳膜,导致不同程度听力下降。
万一耳朵真的被耳屎堵住了?
某些时候,会出现宝宝被耳屎堵住耳朵的情况。这时候不建议自己动手,最好寻求医生的帮助。
通常医生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采用专业的工具取出耳屎;二是用氧化氢溶液软化耳屎。
+私处别洗得太干净,小心弄巧成拙
朋友的婆婆,给她家女宝洗澡时,总是用力搓搓搓,就连私处也搓得红红的,觉得这样才干净卫生。
其实,宝宝的私处和我们不一样,没必要洗得太干净,也不适合用力搓。特别是一些妈妈会把女宝宝私处的白色分泌物当做“脏东西”,刻意擦掉。
其实,这些白色分泌物并不脏,而且对粘膜有保护作用,每次洗澡都把它擦掉,可能会造成宝宝局部粘膜轻度损失,还可能让宝宝粘膜遭到来自肠道的细菌感染。
正确的清洗方式在这里:
妈妈们只要用温水从上到下冲洗外阴即可,不需要刻意擦洗,洗完后要注意让私处保持干爽。
+用力搓洗囟(xìn)门,真的很危险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强迫症妈妈,发现2个月大的宝宝头上有黄色污垢,而且很难清洗,于是用力搓洗,结果导致宝宝脑部感染。
其实这位妈妈搓洗的是宝宝的囟门,是宝宝脆弱头颅的两个开口,用力气搓这些开口或是用硬物触碰它,肯定非常容易导致脑部感染!
囟门不是洗不得,而是看怎么洗。
你说洗囟门这么危险,要不平时就别碰了吧?不,千万别这么做!
如果如果囟门缺乏护理和清洗,导致污垢堆积,就会硬生生憋出一个脂溢型湿疹(俗称奶癣),并且那些病原菌通过囟门跑入宝宝的脑袋,容易引起宝宝头皮感染,还能引起脑膜炎!
正确的清洗方式应该是:
用婴儿专用洗发水,将手指平置在囟门处轻轻揉洗。只要你不用强力按压或强力挠抓,基本不会弄伤宝宝。
遇到洗不掉的污垢,可以用蒸熟的麻油或精制油将污垢浸透2~3小时,等污垢变软后,再用无菌棉球按照宝宝头发的生长方向擦掉即可。
一次洗不完就分成多次洗,洗得太用力太久,反而会伤了囟门。
PS:囟门(xìnmén):指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作者简介: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