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输液依赖”是过度医疗的一个例证。它指向的是“以药养医”的沉疴。所以说,要消除无节制输液的现象,还须从医药分离、药品流通体系厘清等“上游”着手,剥离寄生在“输液”上的利益欲求。
中国的医药企业一向以“做不大”饱受诟病,但是,输液产业却是例外。
无他,对国人而言,这已是一个全民输液的时期。
在此大环境下,安徽省卫计委8月18日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见文章末尾),无疑击中了公众的“痒痒肉”。
安徽省卫计委希望:通过规范管理对静脉输液进行束缚,进而规范抗菌药物临床运用。只不过,用行政命令来遏制输液背后纠葛的利益籓篱,用类似“一刀切”的情势来应对患者多变的病情,安徽省卫计委的美丽愿景能实现吗?
大病小病?“挂瓶”搞定!
输液在中国并不是是新出现的问题。事实上,“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现实中早已被颠覆——医院,都能见到密密层层的“吊瓶森林”。
静脉输液快速发展期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其具有“见效快”等优势,迅速被人们接受。另外,在医院被推向市场的进程中,由于政府所拨经费难以保持正常运行,国家又推行药品加成政策,医院主要收入之一。
正由于如此,短短10数年间,中国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输液大国”,患者把输液当做了治病的“宝贝”。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曾泄漏:年我国医疗输液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
中国在关乎民生的统计中,人均指标大都不高。但是,在医药卫生领域却出现罕见的反例。除“人均输液8瓶”以外,另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国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美国的10倍。
此次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也从侧面印证了过度输液的普遍性。
“清单”引媒体聚焦
人民安徽频道舆情监测研究中心发现,“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一经公布,纸媒、媒纷纭转载,社交媒体也是一片讨论声,舆情不断升温。
截至8月21日18时,此事件已有络条,报刊43条,论坛帖文、博客条,与此相干的微博讨论到达条。
(人民监测数据)
输液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专家表示,千万莫以为输液就会“好得快”,其实,输液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正由于如此,安徽省卫计委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的同时,要求医疗机构严格遵守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用药原则,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和病情危重、药物在组织中宜到达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3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为什么提倡口服优先,减少输液?去年12月10日,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公道用药”曾对此作了说明:输液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主要用于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医治;缺点在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致使休克,乃至危及生命。
在输液被过度使用的背后,也伴随着抗生素的滥用,除致使一些根本不需要输液的疾病终究输液医治,进而造成患者经济和医疗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以外,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过度输液会让一些病菌产生耐药性。
患者存在个体化差异,或引医患纠纷
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否定。有了这份卫生部门发布的权威名单,患者可以“对症下药”,在求医问药的时候不但可以更理性、更客观,不主动要求医生使用抗生素,而且如果有医生滥用抗生素,自己也可以据理力争,纠正医生的毛病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这份名单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求1名普通患者一个不漏地记住这53种病症,明显不现实,更别提患者能针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决定是不是输液。
“得病的轻重程度、个人体质不同,有没有合并症,有没有特殊情况”,都是临床医生进行综合评估需要斟酌的角度。有许多医生对此发声。“公布出来的那53种疾病,在老百姓看来是所谓的小病,可能还不至于构成急危重症,但疾病随时存在一个动态的演化进程,看似平常的小病潜伏着危重症,应当从疾病的动态演化角度客观看待是不是输液。”
有医生认为,虽然列出的疾病种类确切基本不需要输液,但是患者个体化差异比较大,实际操作会有不同,不能过于一刀切,否则以行政命令代替科学,容易让医生在诊疗中缚手缚脚。虽然明确了可以输液的指征,但是操作中可能会造成医患纠纷。
众多友担心不具有可执行性
不过,对安徽省卫计委的这份通知,上很多评论担心,输液与否并不是一长列疾病名称贴出来后,医生就能照样实行。
患者不起主导作用45%
无锡新区新安:输液与否,最主要的决策权还是在医生手里,要想让不懂医理的患者来掌控这个度,真的适合么?
正在发愣的苹果:这应该是医生告知患者的,现在要患者告知医生!
悠然与君说:这种情况要靠患者控制,我真是只能呵呵了。
质疑平增医患矛盾12%
麦田:安徽省卫计委是好心办坏事。老百姓面对大夫诊疗时,如果对着这个表,半懂不懂的,质疑大夫的诊疗方案,这是平增医患之间不信任和矛盾啊。
IMJNN:这消息一发,有多少需要补液的病人会谢绝普通的输液,从而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这个谁负?
质疑行政命令不起效果5%
啄木鸟:这1要求应是强制性法律的规定,并能对医院可督、可查、可惩追责才起作用。国外是以法律来规范,我们的行政法规能见效吗?答案是否定的。
馆馆娃:作为医院,医治“输液依赖症”的特别重大,但这不是一纸行政命令能解决的。
认为应深化医改18%
何利权:毫无疑问,安徽省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不失为一次很好的医学常识普及,具有较大的推行价值。但只要“以药养医”这个病态体制继续存在,医院及医生背离医疗的公益本质,疏忽基本的用药常识,在赚钱的道路上继续沦陷。
应剥离寄生在“输液”上的利益欲求
明显,“输液依赖”是过度医疗的一个例证。它指向的是“以药养医”的沉疴。所以说,要消除无节制输液的现象,还须从医药分离、药品流通体系厘清等“上游”着手,剥离寄生在“输液”上的利益欲求。
《人民》曾发文提出建议:首先,实行医药分离,医院的利润来源,而成为其医疗本钱,医院减少输液量。同时,提高诊查费、手术费等技术价格,使其价格足以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让医生从医疗服务中取得公道收入,而不能从输液和卖药中取得不当利益。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让老百姓改变有病就输液的思惟惯性,认识到过度输液的危害性,从而逐渐告别“输液依赖”。
人民安徽频道舆情监测研究中心想要特别指出的是,请不要简单评判这1事件的好坏,应将其放在安徽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中加以考量。安徽医改走自从年启动以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痼疾,安徽在顶层推动与基层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调剂完善制度设计。这次公布清单,无妨看成是安徽医疗改革又往前迈出1小步,随着安徽逐渐突破“以药养医”的利益固化籓篱,就这样一步一步深化改革,相信老百姓一定能从“吊瓶森林”中走出来。
安徽省卫计委年8月18日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以下
门、急诊不需要输液医治的常见疾病多发病
1、内科
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
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
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减缓期
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
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宭迫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减缓期
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9.高血压亚急症
10.慢性浅表性胃炎
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
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3.轻度结肠炎
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
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伤害
16.屡次救治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斟酌功能性胃肠病
17.急性膀胱炎
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
19.单纯的房早、室早
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21.无特殊并发症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
22.癫痫(癫痫延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
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1、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
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2、外科
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
2.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
3.轻度软组织挫伤
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
5.浅静脉炎
6.老年性骨关节炎
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8.闭合性非手术医治的四肢骨折
9.慢性劳损性疾病
10.慢性膀胱炎
11.慢性前列腺炎
12.前列腺增生
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
14.精囊炎
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
16.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
17.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
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
3、妇科
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
4.前庭大腺囊肿
5.阴道炎、外阴炎
6.原发性痛经
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功血)
4、儿科
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之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
2.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3.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文章来源于人民)
如果您愿意,看完本文后请转发分享至朋友圈!既是美德更是功德!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