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外耳道炎 > 疾病预防 > 脂溢性皮炎的预防和治疗

脂溢性皮炎的预防和治疗

北京治皮肤病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8.html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发生,与皮肤表面和毛囊部的一种叫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大量生长有关。同时精神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维生素B族缺乏,均可影响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病好发于多脂、多毛、多汗的部位,往往开始时局限于头皮,以后逐渐向下发展到眉部、鼻旁沟、耳后、上胸部、腋窝、脐部、外阴、肛门周围等处。由于皮脂腺开口于毛囊,皮疹初起为毛囊口周红色丘疹,渐发展融合成黄红色斑片,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发生于头部者,严重时常伴有渗出、厚痂、有臭味,头发可脱落、稀疏,以顶部明显。

  本病慢病经过,反复发作,搔抓或处理不当,易引起皮疹加重,呈湿疹样变,可伴发毛囊炎、睑缘炎及外耳道炎,面部常与痤疮、酒渣鼻、蠕形螨皮炎并发。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调节饮食,多吃蔬菜,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忌食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局部搔抓,生活有规律,保持足够睡眠。必要时可补充B族维生素、止痒镇静剂、抗生素治疗。外用去脂、杀菌、消炎、止痒为主要原则。

  

  生活应规律,限制多糖多脂饮食。忌刺激性食物,避免搔抓。轻者以外用药物为主。

  原则是减少皮脂、杀菌、消炎、止痒去头屑、控制脱发。头皮部用溶液剂、酊剂等,面部、耳后、眉等部用霜剂、乳膏等。

  1.抗真菌类药物目前认为:脂溢性皮炎可能与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有关,使用抗真菌药治疗有效。常采用咪唑类药物。

  2.硫磺类药物这类药物去脂、抑制皮脂腺分泌,收敛及局部止痒,抑菌作用。

  3.2.5%硫化硒洗剂,每周2次,2~4周为一疗程,每次先用肥皂水将油污的毛发洗净,冲洗后,在毛发湿润的状态下涂此药,轻揉出泡沫,停留3分钟,然后用温水洗净。应注意勿将药物入眼、口。

  

  中医称本病为"面游风"。认为发病与肌热当风,或过食辛辣厚味有关。常分两种证型诊治。

  ①风热血燥证:皮损色淡红,干燥脱屑,瘙痒,舌红,苔薄白。治宜清热疏风,方用消风散加减。生石膏(先煎)、知母、蝉衣、防风、当归、生地、苦参、苍术、木通、生甘草。

  ②脾胃湿热证:皮损色红,滋水结痂,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治宜利湿清热,方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栀子、大黄、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苍术、黄柏、生苡仁、藿香。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面部干性皮损外涂天麻膏;头部脱屑可用苍耳子、苦参、透骨草、地肤子,煎汤洗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zuo.com/jbyf/1233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